第五十九章 长孙皇后心细如尘(2/3)
作品:《贞观年少》又正值大雨之夜,总该要做点什么的。>
……>
小半个时辰后。>
长孙皇后睡意尽去,依偎在李世民长满胸毛的胸膛,听着李世民那有力的心跳声,享受着事后的安宁。>
若是此时有一支烟,李世民大抵是会点上的,只不过现在没有烟,他只能轻抚妻子长发,享受妻子表达出来的爱意,传递自己对妻子的爱意。>
“朕不得不说独孤武确有本事,经杜如晦之手的计策,得到满朝重臣赞誉,山东旱灾无忧矣。”>
李世民大煞风景,长孙皇后却不在意的笑着恭贺李世民,半点不谈山东旱灾与朝堂上的事。>
之前可以与李世民谈山东旱灾,因为作为后宫之主,一国之母,长孙皇后要起到表率作用,替李世民分忧解难,缩减后宫财政,救济山东灾民。>
现在李世民说无忧,山东旱灾便不是她应该谈论的了。>
李世民欣然接受妻子的恭贺,却是疑惑道:“观音婢,你说奇怪不奇怪?朕仔细想过独孤武提出的计策,细想想其实再简单不过,无非是朝堂原本救灾之策的延伸。观音婢,你说如此简单的想法,为何朕与朝堂众臣未能想到?”>
说起来很简单,但能做到将办法延伸出去却很难。>
“陛下与朝堂众臣所思所虑之事繁多,难免有思虑不周之处,独孤武此子聪慧,一心思索一件事自然考虑周全些。”长孙皇后语气不偏不倚。>
“哦,难得听到观音婢你夸人,竟然还是一位少年人。”>
“陛下当时忧心山东旱情,未曾注意独孤武的言行,依妾身看,独孤武才学不凡,在算学一道尤为出众。”>
“为何?”>
现在闺房之中,谈论的也是关于独孤武的话题,无关规矩,长孙皇后掩嘴笑道:“妾身有道算学题,陛下试试。”>
“你竟考校为夫,有趣有趣,你说。”>
算学题不难,长孙皇后只把独孤武当时提到的数字给改小了一些而已,依旧是最简单不过的乘法题。>
过了一会儿,李世民才给出答案,自信满满地笑问道:“朕可有算错?”>
虽是一句问话,但语气异常肯定,他李世民绝没算错。>
长孙皇后笑道:“没错。”>
“观音婢,你用如此简单的算学题考校为夫,是否太小看为夫了?”李世民打趣道。>
“妾身并无半点小觑陛下之心。”>
长孙皇后撑起身子,在李世民嘴边啄了一下,笑道:“此题乃是妾身根据独孤武当时算救灾之粮途中消耗索变更而来·······”>
话没说完,李世民摸了摸下巴,若有所思道:“难怪为夫解题时总觉着有些熟悉。”>
“陛下可曾想到当时独孤武用了多少时间便给出了答案?”>
长孙皇后自问自答道:“他是脱口而出。”>
“这有何奇怪之处,救灾之粮途中消耗,本就是那小子提出来的。”>
长孙皇后笑道:“陛下,你怎忘了,那小子当时可不知陛下与杜如晦会询问山东旱灾之事,自然不会早有腹稿,妾身亲自试验过,经过更改的题目,也需稍有片刻思虑方有正解。”>
“无非那小子熟背九九歌罢了。”李世民不以为意。>
听李世民这么一说,长孙皇后也觉得有几分道理,在独孤武自己出题的前提下,又熟背九九歌的话或许能做到脱口而出。>
只是长孙总觉得有问题,却又找不出问题出在哪儿。>
避过这个话题,长孙皇后重起了一个话题:“独孤武那小子为人自傲。”>
“你不喜那小子?”>
出乎李世民意料,长孙给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:“妾身挺喜欢那小子的,自古有才之人历来自傲,傲气说明那小子有才学,多熬一熬,傲气总会被熬没的。”>
“你又从何处看出那小子有傲气的,朕觉着那小子不错,为人谦和守礼,莫不是因为那小子当时骂朕傻吧?”一想到独孤武骂自己傻,李世民便觉得以后很有必要抽独孤武一顿。>
“陛下觉得他为人谦和守礼,怕是因为那小子言语妥当,初见韩仲良亦规矩守礼,可陛下莫忘那小子只是山野少年,亦不识杜如晦身份,而其后识得杜如晦后,态度依旧未变。”>
长孙皇后点到即止,李世民却是明白了长孙皇后的意思。>
放在同等地位上,独孤武那叫恭谦有礼。>
在地位不对等的情况,而且相差甚远,独孤武的言行举止便显得太过随意和太过刻意,与杜如晦是随意,与韩仲良是刻意拉远关系。>
两者之间看似没有关系,但这都证明了独孤武自认自己不弱于当朝尚书,甚至觉得韩仲良不如他,没必要结交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贞观年少 最新章节第五十九章 长孙皇后心细如尘,网址:https://www.xbqg23.com/374/374280/60.html